|
|
||||
|
|
《图解观呼吸》以佛教内观禅修法为核心,详细讲解其中观呼吸法门的修行方法.并结合现代人的精神诉求,将佛教修行引入现代心理治疗之中,使普通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益处。本书延续了修心坊系列清新易懂的编辑风格,通过图解这种新颖的编辑方法.让读者能够轻松读懂深奥的佛教智慧,重拾安详与沉静。
大约在公元前531年的印度,释迦牟尼放弃看不到尽头的苦行,于菩提树下静坐内观七天七夜,看清了自己内心浮现的种种感受,从此,重新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不过是无常、苦、空和无我,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。跟随释迦牟尼开创的道路,此后佛教一直把内观作为止息痛苦烦恼的修行法门。而观呼吸是最简单易行的内观禅修方法,是自我观察、培养正确思维习性、斩断烦恼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观呼吸在具体的佛教修习中,也经常被看成是处理心灵问题的重要工具。这是因为,佛教很早就发现了呼吸和人的心理的关联性,例如,人的心理层面的细微反应,常会在呼吸上有所表现,恐惧时呼吸急促粗重,抑郁时呼吸缓慢无力等等。在对呼吸的观照中,“心”能培养对当下的敏锐觉知力,察知我们的负面习性,清楚烦恼的来源,从而止息痛苦,获得真正的轻松、自在和安详。
佛教认为,让我们产生种种痛苦、恐惧、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深刻根源,是我们的思维习性。简而言之,一切负面的心态来自负面的思维习性。佛教用“我执”来说明我们是多么沉迷于自己积成习性的思维方式—执著于认为我们惯有的思想就是我们自己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太容易陷入到“我执”中,给自己带来麻烦、苦恼,以致产生种种精神障碍。
摆脱“我执”最有效、易行的方式就是观呼吸。它让我们在觉察气息出入的简单行为中,清醒而警觉地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,看清身体里面生起的每一个想法,看着它产生于“我执”的心理,再看着它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行动,又如何消失……这个过程越能清晰、细致地觉察,我们就越了解自己,从而离错误的思维习性越远,离内观的目标越近,当观察到自己是如何被负面习性控制,就看清了自己当下的状况及生活的真相,改变这种思维习性,建立正面的思维方式,烦恼也就自动消失了。同时,随着一呼一吸,不断摄入天地自然的清气、吐出自身体内的浊气,我们的身体也能保养得更健康、更精力充沛,更能以全新的心态面对及承受外境的各种压力。
郑重承诺:7天内产品如出现非人为质量问题,且已售出产品在不影响第二次销售前提下,可为用户退换(邮资自付),特类商品除外。
阅读方便,夹在书里,画面随意,取材广泛,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、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。
更多文章查询:
关键字: